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唐仲英基金会2023暑期山东大学“喻德于艺”赋能课程圆满结束

7月10日至7月14日,唐仲英基金会2023暑期山东大学“喻德于艺”赋能课程顺利开展,来自全国12个爱心奖学金地区的65位学员参加了此次研修。

为更好支持爱心奖学金地区教师感知和传承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和价值,在理念与实践上实现基础教育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探索,创造性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专门研发了为期五天,容讲座、沉浸式体验课程、实地考察等在内的“喻德于艺”赋能课程。

其中,专题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兵教授分享《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故事的讲法》,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璐璐为学员们作《黾勉敬事 玉汝于成——做时代呼唤的专家型思政工作者》交流报告。学员们在基地教师团队的组织引导下研习了“中华文化全景体验”“茶烟梧月——中国茶文化”“花中意象——中式插花”“金丝珐琅——景泰蓝工艺”“中式雅生活”等课程,考察了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等具有山大特色的高精尖研究和实践教育成果,参观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

赋能课程汇报以workshop形式开展。学员们根据来源地组建学习小组,依次做了“薪火相传”朗诵,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水调歌头》、礼仪之邦、国学小剧场,方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等展示,唐仲英基金会指导老师于莲洁和沈永锡做了精彩点评,认为此次赋能课程为大家提供了更多交流机会,汇报形式新颖,感情真挚,深化了研修成果,将地域特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意义深远。

7月14日下午,“喻德于艺”赋能课程结业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举行,唐仲英基金会项目主管于勤,山东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教育基金会理事、创新转化学科创始人王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教学部主任陈鹤龄等出席。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璐璐主持仪式。 

首先,全体成员共同观看了本次赋能课程精彩回顾视频。王飞、于勤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于勤在致辞中讲述了唐仲英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基金会的创办过程。唐先生作为一名生于战火年代的实干家,在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心系回报社会,创建基金会支持中国的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希望老师们能将唐先生留下的爱心种子带回去传递给更多的人,用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王飞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指出在智能时代,科学和艺术的创新线是交互的,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应当放在重要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通过教育更好地传播出去。他代表山东大学向唐仲英基金会赠送了徐超教授创作的“喻德于艺”书法作品。来自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初级中学副校长闻健作为学员代表分享了本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他以《一路同行 感恩有你》为题,讲述了自己与唐仲英基金会、与各位唐爱家人的遇见故事,五天的课程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表示会不忘来时路,将所学新知带回学校,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干事、2022级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于晓涵代表志愿者团队发言。于勤向志愿者们赠送了参训学员的爱心留言册,希望他们能将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至此,唐仲英基金会2023暑期山东大学“喻德于艺”赋能课程圆满结束。课程以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实现高校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联动互动,实现优质资源的互系与互惠,引导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体验式传统文化课程提供模式与借鉴。只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生言谈举止和行为实践中的自然表达,才能成为民族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人文基础。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