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华文化创未来|植物染:自然与人文

二十余种体验材料一一备齐,十余个步骤环环相扣,三个多小时的全程参与......“传统植物染体验官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走近传统蜡染工艺的机会。其中备染”“画蜡”“染色”“脱蜡步骤最为重要,也是同学们大展身手的体验环节。

取“靛泥”一袋放于染缸,稀释于二十五倍重量的温水中,后加碱剂搅拌,一时间室内充满了浓而浊的药味,是为“备染”。再静置三十分钟发酵,直至呈黄绿色,染液做成。为何有药味?因“靛泥”取材于板蓝根。为何用“靛泥”?因所染的颜色为植物染中最经典的靛蓝色。《荀子》有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侧面道出了蓝靛植物染的厚重历史。从大自然中常见的光滑叶肥的灰黄色根茎,到苗族的亮布、白族的扎染、岭南的夹染中经典的经典,白布里浸透的蓝色是先民的劳作和智慧,一浸就是2000余年。

在染液发酵的时间,以铜盏熔蜡,并铺白布,以月牙状铜刀蘸蜡在白布上写字作画,名为“画蜡”。所作图案眼花缭乱:有佛光寺大殿,布上拱脊分明,栿梁排列,是建筑学系学子向梁、林二位建筑学先生的致意;有层菊淡开,辅以《易》中语“苦节不可贞”,是哲学学子的自勉;有山大校徽,辅以签名,以示对于母校生活的纪念;另有一大汉,画一卡通熊爪,众人以为治愈,大汉憨笑:“赠于女友”......另有窗棂纹饰、阴阳八卦、海贼王路飞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植物染中,不断融合了古今情思与审美的图样纹饰凸显了它的人文属性。从先人的偶得到蜡绘,从符合古人审美的松下观棋到今人的卡通萌图.....是不断的创新与碰撞,更是情志在植物染中的一脉相承。





“染色”至关重要。将绘好的布放入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取出沥干,投入染液;保持织物在液面下,持续舒展翻动;后取出拧干,静置氧化,靛蓝色从此浮现,是为最激动环节。待将白布从染液中小心翼翼地拎出,随着纤维缝隙里的水分滴答滴答地沥出,众人屏息凝气,观看着颜色的变化。初浊重非常,深浅不一的颜色让整个布看起来皱皱巴巴;随着水分流失,反应加强,颜色由暗变亮,由重变轻,由混沌到纹理分明——如亮丽的绸缎抖落了蒙尘,如成片的云朵缓缓晕入蓝天,如仙人各归其位,如同新生的婴儿伸展开了五官。不同于工业染料染出的绝对蓝色,蓝靛植物染的颜色是典型的蓝绿之间的“中间色”。如同鲜榨果汁之于工业果汁,这种蓝是天地固有的蓝,是草木川泽中透出的蓝,没有那般扎眼,看起来平和舒适、清新细腻。面对这种色彩,很难分辨是板蓝根的馈赠,是水的馈赠,是氧气的馈赠,还是人的馈赠了。

接着就是“脱蜡”工艺,将染好的布投入沸水,加碱皂煮,除去绘图所用的蜡,所绘之处还原为白色;后清水洗净晾干。

如要概括对植物染的印象,我以为是“自然的人文”与“人文的自然”。以草木为质,却以劳作传承为法;以天地自然为魂,却以情志审美为魄;成艺术之高妙,最后又回归生活之用——生态与人文合一,此为植物染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之中,将“自然”和“人”的因素弥合地极好,且又不加偏废,二者相辅相成充分发展的,当推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是儒释道三家的公约数,也是国人普遍而朴素的自然观。不管是中国美术、书法、音乐、建筑中质料和审美对象的取法自然,还是医食茶药理论讲求的“合乎天道”,人与自然和谐融融的生态理念从“形而上”直直地指向国人的生活。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植物染中的文化精神了。

“迩茹木染”植物染创意体验设计项目,受唐仲英大学生“中华文化创未来项目”重点支持,攻于技艺,以体验课程的方式于基地推广;使如今的植物染,以其技,以其道,传承于广大青年之间,是自然意识的重新焕发,亦是人文精神的再度创新。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