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领悟写作心法 传播中国文化

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内涵,也要成为中国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符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而郑连根老师开设的《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课顺运而生,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国符号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

郑老师教给我们的写作技巧都十分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实实在在地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如“写作中的用户思维”一课中,我们学到了要一切以用户为导向,要心中有读者,改变只顾自己表达,不顾读者感受的习惯性思维。具体做法是要训练两个“分身”,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作者的任务是表达,读者的任务是接受。一篇文章,既要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心中所想,还要照顾到读者是否能接受,读者的阅读感觉是好还是坏。

再如“形容的黄金法则”一课中,郑老师告诉我们:形容的本质是联想和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联想、多想象,突破单一的形容,有了叠加,就会产生裂变的效果。老师还给我们举例子:如果要形容一个人很胖,那就可以说“他胖得就像一条吞下一头河马的蟒蛇”。我们的文章里有了这样出彩的形容,就又增加了可读性。

每节课上,郑老师都会先讲写作技巧或思维的总原则,再举例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期间也会不停地和同学们互动,询问大家的想法,彼此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作业,同学们通过作业巩固了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切实提升了写作水平。郑老师还会安排大家轮流展示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写作之外,郑老师也不断启发我们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老师给之前学长学姐们布置的期末写作的主题是茶。茶是重要的中国符号,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就是从饮茶品茶开始的。我们阅读了很多学长学姐的佳作,他们有的从一片茶的视角,娓娓道来,讲述了茶从采摘到入口的多道工序;有的将茶元素融入到千折百转的小说情节中,让人在读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的同时又感叹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学期,郑老师给我们布置的写作主题是中国传统服饰。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传统服饰,郑老师还给我们推送了山东省博物馆展出汉服的消息。我们去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了汉服之美,仔细观察了汉服的形制、图案,对汉服这一中国符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众多稷下创新课程中,我有幸在《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课上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写作技巧,加深了对中国符号的理解,可谓是获益匪浅。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