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勤磨笔如刀 惜取少年时

一堂横空出世的写作课成为了山东大学最为畅销的通选课,每个学期选课的时候,选课人数总是超出课容量五六百人,每个学生都希望在抽签时能抽中,要是抽不中就下学期再来抢课。这堂课便是创新创业荣誉课程稷下创新讲堂”——《中国符号的转换与写作》。


很早就从学长学姐那里听说郑连根老师是位写作功底深厚的作家,在课堂上也是毫不保留地把平生所学倾囊相授,怀揣着作家梦的我自然是十分向往。接连几个学期都没抽中郑老师的课,我有点沉不住气了,只能在补退选的时候每天浏览选课网页,试图捡漏。皇天不负有心人,上个学期我终于盼来了上课的机会。

兴冲冲地背着书包来到教学楼,我在教室门口碰到了一位短小精悍、有着儒士风采的男士,随后这位斯文的先生开始讲课。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郑老师。

课堂上,郑老师放映的精美PPT汇集了他数十年以来总结的写作技巧,展示了形象生动的郑氏理论。每一个用于阐释相关理论的写作案例都是郑老师亲自写就的,语言饱满、富有朝气。郑老师总是强调:陈词滥调是好文笔的大敌,如果一个人想拥有好文笔,那就要像对抗瘟疫一样对抗陈词滥调。这也是郑氏理论的中心思想。

郑老师的写作课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郑老师教授的每一点知识都是新颖实用的,是真正可以拿来运用到写作实战当中,而且绝不会落入俗套的。郑老师讲课时而引经据典,将韩愈的《答李翊书》、屈原的《离骚》、李渔的《闲情偶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名篇用创作的思维来加以阐释;时而现身说法,滔滔不绝、气势如虹,但他绝不会说哪怕一句废话。讲台底下的学生虽然来自各个专业,但都能领会到郑老师讲演的精彩之处。

郑老师把每一堂课都看得很重大、很神圣,从不敷衍,一定要把两个五十分钟都灌满干货。流畅迅捷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振奋不已,在不知不觉中,写作的奥妙逐渐注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郑老师往往讲着讲着就会朗声笑笑,看得出来,郑老师非常享受讲课的感觉,已经到了一种课我合一的境地。作为一个作家,郑老师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一样引人入胜,他有一次说到:如果你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那么表现在写作上,你就会像对抗瘟疫一样去对抗陈词滥调,然后,全力以赴地拥抱那些闪闪发光的文字,就像全力以赴地拥抱久别重逢的爱人。那一刻,我的心里似乎有一股暖流缓缓淌过,全新创作的魅力是如此之大,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在郑老师的督促下,每个星期都会上交原创的文字,并且分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作业。郑老师在课后仔细读过我们的每一篇练习,然后在作业展示环节犀利地点评文段的优劣,并引导大家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章。刚开始由于羞怯,我们都不发表意见,而只是听郑老师的评价,后来,在郑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形成了高效的讨论。

我第一眼见到郑老师,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深沉的老学究,但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发现郑老师不仅有着易中天的评判力,更有着撒贝宁的活泼劲儿。他爱笑,微笑,轻笑,大笑,在课上如鱼得水,在课间平易近人,很爱和我们交谈,愿意了解年轻人的世界。久而久之,我们和郑老师在课间变得无话不说,气氛异常欢乐。

郑老师不是为了讲课而讲课,他有一个帮助大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梦想,为此他一直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把自己的课程打磨得贴近大学生的心理习惯和接受能力。不仅在教室里,郑老师在课后也不吝惜自己的时间,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尽一切可能让我们获得娴熟的写作技巧。

上学期期末,我心血来潮,想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写一篇散文,郑老师又告诫说:避免陈词滥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创新。你写的是别人从来没写过的新题材,或者你采用了新视角,或者你找到一种全新表达技法,那你笔下的文字肯定不是陈词滥调。散文写完之后我便请郑老师批评指点。郑老师当天晚上就把修改稿发给了我。我打开文档,发现红色的圈记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各个段落,每一处标记旁边都有大段的说明。我按照指点修改了一遍之后把新版本发给郑老师,郑老师又提出怎样可以改的更加精美。如此反复数次,我终于完成了一篇合格的散文。要求如此严格,实乃良师也!


我想,虽然只是短短一个学期的课程,但是我和同学们的求学生涯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变化。学习写作不仅仅是习得了一项单纯的技能,更在我们的心灵与人格上烙下了滚烫的印记。努力求新,突破人类的语言极限,利用写作不断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进步,在传承古老智慧与开创崭新事业之间寻求最稳固的平衡。而这,正是我在《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的课堂上获得的最重要的启迪。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