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朝花夕拾新编

写在前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又迎来了新的同学。每当我抚摸着古琴的琴弦,遥望窗外的远山,耳畔涤荡着高山流水之音,不禁想起曾经在体验基地上过选修课的同学们,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还记得这门课。

于是小编联系了部分上过课的同学,做了回访,想听听他们的故事,也欢迎曾经来过基地的你积极投稿。

           魏可禹— 2020届管理学院毕业生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任职

离开学校的日子没有多久,加之工作亦在济南,因此总觉得自己从没有离开过山大,没离开过知新楼。在知新楼《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课堂中所上过的课,更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多少次想再回去徜徉一次……

这里的环境典雅和别致,我十分喜欢在这里上课。悠然的午后,柔和的阳光斜照进仿古教室,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素纱的屏风和剪纸、玻璃柜子里面的京剧戏服、挂满毛笔的壁橱,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当然,最令人难忘的是徐超老师的书法作品,它们简直如明珠一般,璀璨着尘世。走在这里,我们的脚步轻起轻落,心中却是那么激动,这是对文化的敬畏,也是对文化体验基地的向往和留恋。

世界很大,就像这星空一样,它容纳着所有闪烁的星辰,焕发着一切令人印象深刻的光芒;知新楼上的课也如星辰一般,总是在我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熠熠生辉,也时常影响着我对生活的态度。在这里,老师教过我们茶文化、描画脸谱、传统乐器、碑拓技艺……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浸润充实着我们的大学生活。山大建校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岁月的厚重在这里一览无余。古人讲:“独学则无友,而孤陋寡闻。”对于山大的学子来说,除了所学的专业之外,能有幸选修一门传统文化体验课,着实是大学里蛮幸运的事了。千载奇逢,不如好书良友;欲寻清福,只在碗茗炉烟。环境的典雅,当然也带动着人的典雅。犹记得,老师一袭旗袍,手执毛笔,铺就宣纸,带我们学习文字的历史,教我们写毛笔字。

职场和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面临的也是迥异的环境,可有些关于内心真善美的东西还是相通的。正如老师所言:“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步入职场以后,奔波忙碌自然而然也就来了,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去潜下心来专注一件事了,于是愈发怀念能花一下午时间制印、写书法的日子。好在习惯一经养成,便会潜移默化,我现在晚归,偶尔趁夜,也会自己念叨几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虽无风雪飘飞,却也心中顿觉意境生起,疲倦一扫而光。

东海水曾闻无定波,世事何须扼腕?北邙山未省留闲地,人生且自舒眉。且以此文回忆我大学生活,回忆我在《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的课堂时光,回忆与我共觉文化的老师和同学们。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