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学生讲中国故事 | 我手绘吾心,古岂能拘牵?

编者按:

夏末初秋的一天,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李沛鸣同学的邮件,她用手绘的形式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学生讲中国故事”专栏是用文字来讲述传统文化,但是沛鸣同学是用画笔来讲,是用她的心灵和情感为我们展现了她心中的“中国故事”。这不禁让我浮想联翩,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脱口而出。美好的事物需要用心体悟,用富于时代精神的创新性方法去表情达意。我们往往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心中的感动,但对美的共鸣和感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和体悟,用文字表达可以,用绘画表达也可以,我们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基地也将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新学期积极探索课程创新,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传统文化一直是一知半解的状态。

茶、剪纸、京剧、成人礼、书法、传统服饰……这些在我的生活中,有的很远,有的却又全然融入生命。我习惯它们的存在,以至于很少在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上发现它们,还以为自己需要刻意地寻找才能与之接触一二。现在,才明白传统文化是一直伴随着我的,只是我没有察觉到罢了。

所以我感谢自己能幸运地遇上“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这门课,感谢遇见了在疫情期间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同学们,感谢遇见了张惠玲老师,让我得到了“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的浸染。

网课的屏幕阻隔不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只是这样的时光太快,一过竟然就是一学期。在期末梳理着课程的点滴,回忆还都新鲜。对传统文化,越是了解,越会谦虚而从容。从前,我不知道这里还有一片壮阔的风景;现在,我站在山海间,虽然还没有看见山顶,也没能望尽大海,但希望能挽住路过的你,和你讲讲,我看到的足够动人的一隅风景。

茶文化

茶文化:这个封面是我本系列中的第一幅画,是在重温了某个茶的纪录片后随心画下的,一位女子闻茶叶图。泡茶品茶,私以为心境第一重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剪纸:此图是截取的一种剪纸图纹的部分。

服饰:此图用了旗袍的领子,稍作修改制成的图样。

京剧:此张封面是将花旦的妆容制成剪影所得。

上大学后,在闲暇时光安静地小酌一杯茶,是一种平和安静的享受;更早的时候,茶又是备战高考时醒神的灵药,咽下一口浓茶,便可感受到它是激昂亢奋的。这两面都是茶的性子:饮茶可以增强体质,使人凝神静气,安抚心神,有人用泡茶的过程来修炼自己,信奉“茶道”,是茶“静”的一面;同时,茶属于刺激性饮料,尤其是新茶,含有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是茶“动”的一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与茶文化于中国人是如此之常见,就好像血液中的水。在生活中我将饮茶作为常态,随手从家中大大小小的茶叶罐取一撮茶,沸水冲开,喝之前先闻一闻香气,知道是熟悉的味道了,才安心饮茶。也许是太过习惯了,对于茶的种类、品性、自己喝了茶后的细微感受,在此之前我都不曾留意过,所以即便早知道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后仍然为其深厚的内涵所震撼。

有关中国饮茶的起源,我从前听说过“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为是起源于上古神农氏。的确也许多人支持有这样的说法,但起源之事众说纷纭,也有人认为起源在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

泡茶的知识更为丰富,了解后,我更感觉自己从前对茶的了解是沧海一粟。此前,我不曾想到水至于茶竟是这般重要。“水为茶之母”,取水不同深切影响着茶汤的品质。在山清水秀的古代中国,泉水上,河水中,井水下;现代直接取得可直饮的这三种水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并非易事,一瓶纯净水泡茶也是挺好。

选水之后还得选茶。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茶包括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发酵程度依次递增,色泽随着加深,所含刺激性物质逐渐减少,适饮的时期也不同,在图中我用不同的色块代替了各个茶种。中国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邓村绿茶)均属这几类,只不过大多价格昂贵,若有机会品尝当然是美事。只是平日饮茶,也是有各样的指南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因此许多人人主张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因为多数花茶是以绿茶为原料制成,秋天又天干气燥需要滋润,我只为自己订下春绿秋红的饮茶建议;更多时候,饮何种茶仍然全凭心情,怡然自得。

值得一提的事,乌龙茶也称青茶,与绿茶有别。人们爱饮的花茶、普洱,则不能简单地归为这几类中,属于再加工茶。我在家乡的饭店里常见有提供免费的苦荞茶,麦香味十足;偶尔大家聚餐吃个火锅,饭后饮用普洱茶降脂清肠也是经常的选择。

泡功夫茶是饮茶前最后一步。如果是在体验馆,我们本可以自己亲手摆出一套茶席,现在居家,连茶道六君子(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容)也没有。后来各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用绘画呈现自己理想的茶席设计,再在线上相互介绍,也是不减趣味。还记得碧潭飘雪是我组设计的茶具的名称,来源于一种产自峨眉山的茉莉花茶,在这幅图中白色的一套茶具便是,只不过我把它稍稍简化了“亿点点”。

和朋友在黄昏看着日落饮茶,一定是特别美好的事情。

剪纸

每当我静静地构思制作一个作品时,实际上是自我静心的过程,是一个缓缓诉说内心想法的过程,是享受创造的过程。画画如此,写作如此,剪纸也曾是如此。上一次剪纸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是小学时期的手工课吧。后来逢年过节总有亲戚朋友送来各式精美绝伦的剪纸,从窗花到挂画,装扮满整个房子。再看看手上简陋的花样,小小的我觉得自己没有剪纸的必要了,剪刀和彩纸一放,再拾起已是今年了。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关于其起源说法众多,较为出名的传说有《史记》中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说是剪纸,实际上是用手撕出来的花样,用得也不是纸,而是叶子。不过君无戏言,据说周成王真的给了弟弟一块封地。

历朝历代,剪纸在不断发展,在各个时期皆有典型的功能。学习过程中印象较深的有唐朝用于祭祀活动,杜甫在《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反映了这一点;宋代造纸业成熟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剪纸的受众越加广泛;再到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在清代更是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皇帝结婚时,花烛洞房所在的宫殿前后窗的窗纸裱糊在外面,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黑色的剪纸是清朝的一大特色。

本主题课后实践作业也非常有意思。我们选择的是较为简单的单色剪纸,这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大多数同学选择折叠剪纸剪了“囍”字,也有手巧的同学剪了立体的“春”字。当时局限于疫情间的隔离政策,家中使用材料有限,我跟着慕课学了学,剪了一个蹲着的人影,倒也有几分趣味。

除此之外,剪影和撕纸也是单色剪纸中颇有创造性的一种方法。而工艺更为复杂的彩色剪纸和木印剪纸,制作形式也是更为多样。家中有用彩色剪纸制成的山水画一幅,流水人家栩栩如生,剪纸魅力可见一斑。

剪纸的用途颇多,有常见的窗花喜花,也有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礼花,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鞋花,剪纸旗幡等等。现在的人们爱买工业制作的窗花用于送礼,的确是复杂精巧而价廉物美。我喜欢手工制作的剪纸,也喜欢工业制作的窗花,也许买来作品是量产的千“纸”一面,我仍认为高超的工业技术能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保护传统手艺,它高效快捷,能保留并制作出更多的工艺和更复杂的花纹。但剪纸不仅仅只是花纹,还有制作手艺与工匠精神。工业技术只能留下前者,若要将后者留与后人,还得手把手地传承下去。工业与手工传承相结合,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剪一朵小花夹在书中,就像是纸的生命绽开在字里行间。

传统服饰


服饰可以反映某一时代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它们各具特色,百花齐放,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结果的具象化。

近年来兴起的“汉服热”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汉族的传统服饰。在街上,时不时可以看见穿汉服的人悠然自得地散着步,路人们的眼光也逐渐从惊奇变成好奇,再到现在的坦然接受。

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服饰。从汉族服饰看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服饰服饰与礼制紧密相关,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男女老少,尊卑贵贱,所穿服饰在形制和颜色上均有变化。春秋战国的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另一种单衣则没有里子;秦代服饰主要是沿袭了战国的形制,样式比较简单,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崇尚黑色;汉朝的织绣工业很发达,有钱人家穿绫罗绸缎,一般人家穿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短褐,也就是粗布做的短衣;魏晋南北朝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紧身、圆领、开叉的胡服便成了当时的时尚;到了隋唐,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 低下阶层穿的是粗糙的粗褐。隋唐时期的女性的装束色彩丰富靓丽,薄如蝉翼,别具美感。而唐代初期,一些带有西域风格的服饰也在女性群体间十分流行;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而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名为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宽大,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东坡巾,女性则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元朝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

提及服饰文化,饰品不可或缺。这一类物件往往与人们的身份等级有着密切联系。从殷代的出土玉石人形象可见殷代男女贵族身上还有佩玉的习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区别阶级和等级。越到后来,饰品越来越精美,关于饰品的规矩也越加复杂。

我喜欢汉服的美,也曾买过一些带有汉服元素的衣服。

汉服以外,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多彩美丽的。我认为各民族服饰都是多元而包容的,联想到最近热门的赛博朋克风格,它与传统服饰的碰撞一定会很有意思,便将一些传统的花纹和领口的设计与现代服饰做了一个融合。

在准备课上向大家介绍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时,我发现自己对于本民族服饰的了解竟然少之又少;想参考自己仅有的一套服装,许多年前买的,藏在衣柜里很久了,再试,已是小了很多了。最后只好悻悻地在各大论坛搜索资料,才明白本民族的服饰原来还有如此之多的美丽样式。

中国的传统服饰,无论是汉服还是少数民族服饰,都需传承。

什么时候,再去订做一套,然后穿上踏踏青吧。

京剧

京剧的欣赏有一定门槛,但是喜欢京剧不需要门槛。是深入研究一颦一笑一招一式,还是吃着茶点随意点开视频听上一段,都是极致的享受。

我常常会在闲暇时间在B站搜京剧来听,随便点开一段,听着调子合心意了就播放下去,不然就换一首,但未曾系统地了解过它。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徽班也可称作京剧的前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又有诸多班陆续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因善于融会贯通,徽班取各戏种之所长,同时充分考虑到北京地区民众的观赏喜好,不断发展自身。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最终京剧诞生了。

京剧大气,在细节也处处讲究,要细细谈来不知得花多少时间。只说那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外行人也必定听过这些词。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而唱念做打则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生、旦、净、丑,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也就是角色的类别,是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社会属性(身份、职业)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的。这些还只组成京剧的基本元素中的一部分,场景布置,器乐表演,故事背景等等其他方面,均各有精妙之处,知道这些后,再听京剧,方觉得更有味道。

不知不觉,京剧已然深入人心了。小时候我以为不主动听戏,京剧就离我很远,哪想到它早已贴合在生活的层层面面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已从行话变成了谚语,高考前夕几乎每个班主任都会用它来激励考生;一首《唱脸谱》我们从小听到大,知道了红脸忠勇,黑脸猛智,蓝脸绿脸是草莽英雄,黄脸白脸是凶诈凶恶。等等的这些事,都印证着这一切。

京剧也走遍世界各地,带给人们跨越国家和语言的感动,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如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先生(其余三位为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多次在海外进行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京剧,真真切切值得一声“国粹”。

结语

记录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一学期的课程,回忆起来也是感慨颇多。

首先是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每个主题里学到的具体的知识,还有对待知识的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种说法,讨论每一个话题,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之间,我学到了辩证和客观,学会了更多的思维方式。这所有的一切,对于我而言都同样宝贵。

说遗憾也是有的。心心念念了很久的场馆体验,到头来还是只有让老师带着我们云游览。然而越是不能去越是想去,只能在课后搜一搜相关主题的视频来看,晚上做梦梦到自己已经回到了学校,见到了老师,见到了同学。

虽然不能去场馆成为一种遗憾,但在线上的授课与互动仍然是极具纪念意义的。无论是课上互动还是课后与同学们讨论,大家有说有笑,参与感不输线下,甚至有时在交流想法时,同学们更加没有紧张感与束缚,提供的观点更加新奇有趣,也许是相隔的屏幕消除了大家的拘束感吧。

一学期完美收官,我捧着课程的点滴满载而归。但当我开心地整理着这些回忆时,又感觉还缺了点什么。是何物呢?这份思索一直持续到我准备着手完成我的体验作品,然后我明白我想做什么了。我这学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这些知识在我的脑海里极具画面感,但它们仅仅还只是存在于我脑海中的一些想法。我想把这份感动表达出来,用图画创造一个“形”,希望大家能看到它。

如此便有了这些图文的产生,希望各位看得开心。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