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听少数民族预科生说】与中华文化的网上之约

2019年底,在预科学习的第一学期刚结束的时候,大家都陷入了选课热潮。当我还在为选课发愁时,“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这门课程就已经是很多学长学姐的热门首推了,对这门课程与众不同的上课方式和内容早就有所耳闻,如此热门的课,我有机会选上吗?我对这门选修课程充满了好奇。出乎意料的是,我有幸选上了这门课。缘分,真是妙不可言啊。

时间一转,本以为可以如期返校,出乎意料的情况又出现了——新冠疫情使所有学生都不能返校。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我在家里就体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上网课。在家里早起上课,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每天睁开眼就得盯着电脑、手机一整天,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假期的作息时间和上课时间刚好有些冲突,我并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一周后,我慢慢地学会了调整,制定目标规划,学习与锻炼相结合,这才终于让我的学习生活回到了正轨。其实,井井有条、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节奏才能让灵魂感到真正的充实。

在课上,崔溶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照片,基地里有着一种特殊的韵味深深地吸引了我。与我想象的传统文化馆有着很大的不同。原来传统的文化也可以用现代的风格来展示,古色古韵中充满着当代的气息。看着老师的介绍,我暗暗想,如果能亲自去体验该多好呀。此外,老师还收集了许多关于茶艺、古典音乐、京剧等课程相关视频,让更多的同学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疫情期间无法实地体验,老师提了一个良策,让我们一边学习课堂内容,一边利用家中现有资源,创新体验传统文化方式。老师还让我们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线上茶席设计的作业。采取这种方式,老师不仅让我们学习了文化内容,而且还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同时,让我们从忙碌的学习生活抽出一段时间去感受茶、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修身养性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待到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与中华文化来一场“浪漫”的约会,或许能重新认识感悟它的美与内涵。很庆幸,我们有这样一门课可以引导着我们,让我们放慢脚步,与中华文化美好接触。

有一节课的内容是“民族服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水族,住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身边就有很多人穿着少数民族服饰,奶奶和小姑一直穿着水族特色的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服饰都渐渐汉化,水族有一部分人还保持着原来的文化传统。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总是穿着青黑色的水族服饰,头裹特制围巾,坚持到现在,包括水族的语言她也一直在用。我曾问奶奶,为什么我记事起她就一直穿着水族服饰?奶奶笑呵呵地说:“我是水族的人嘛,当然要穿啊。而且我觉得咱们水族的衣服穿着舒服些,也更好看些。”经过这学期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后,我也想明白了一些道理,奶奶的行为是对水族文化的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早已成为了她的习惯;往大处说,文化有时就体现为人们世代延续的种种生活细节之中,它不是神秘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具体的人的行为。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化的传承最终也要借由一代一代人的坚守才能完成。

的确,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本来就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传承而来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对这种多元统一文化格局的最好诠释。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少数民族服饰,我们也应该对少数民族的其他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让中华文化的画板上有更加多彩的内容。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中华传统文化以课程的方式重新“约会”,给了我一个仔细欣赏中华文化之美的机会。我很高兴能选到这门趣味盎然的课,也很高兴能碰到这样循循善诱优秀的老师,如果还有机会,我的选修课依然非它莫属,期待能够去基地亲自动手体验。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