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写作锦囊丨写作中的严逻辑

畅销书作家林少波先生说:“快时代要有慢哲学,浅时代要有深思考,碎时代要有严逻辑。”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今天的时代就是快时代、浅时代和碎时代。高铁和飞机能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抵达远方,互联网技术让两个人不见面就能在线上聊天,阅读更是进入到了碎片化的“屏读时代”——人们已然习惯了在手机屏幕上读各种“鸡血”和“鸡汤”,而对纸媒和书籍则敬而远之。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有自己的慢哲学、深思考和严逻辑。这一点在写作上体现得更明显。愈是在快时代、浅时代、碎时代,我们的写作越需要慢哲学、深思考和严逻辑。

写作中的严逻辑

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说话和写作同样是表达,为什么普通人两岁左右就能学会说话,而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写作?写作和日常说话的本质差异在哪里?

我觉得,差异就在于:写作是书面表达,跟日常说话是两回事。我们日常面对面说话,可以借助手势、表情、语气等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人们日常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肢体语言的作用大于语言本身,具体的数据是:一个人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对整个沟通效果影响巨大,占比55%;而单纯的说话内容只占7%,语速、语调等因素又占38%。人们的生活经验也可以为此提供印证:同样一篇演讲稿,让口才好的人上台演讲,就能讲得慷慨激昂,引人入胜。换一个口齿木讷的人去讲,可能就会把听众讲得昏昏欲睡。“说什么”当然重要,但“怎么说”同样重要,因为“说什么”的表达效果,最终要靠“怎么说”去达成。如果在“怎么说”上做得太差,那么你说什么可能都没人买账。

然后我们再想:写文章能用表情、手势这些肢体语言吗?写文章能用语速快慢、声调抑扬顿挫这些技巧吗?不能。

写文章的表达方式非常单一,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一句话,一句话一句话地写出一篇文章。只用文字一种手段就要把人吸引住,而且还要实现高效表达,这正是写文章与日常说话之间的最大差异,也是写文章让很多人感觉非常怵头的地方。

那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把文字表达的强项充分地发挥出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只要把他的强项发挥得特别突出,那他的弱项往往就被隐藏或遮蔽了。比如爱因斯坦,当人们纷纷赞叹他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他相对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变得无伤大雅了。再比如世界飞人博尔特,他的强项就是跑得特别快。他创造了男子100米9秒58的世界纪录,曾在2015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上包揽了男子100米、200米、4×100米三项冠军。他的强项太突出了,人们记住的就是他在赛场上飞奔的身姿,而对他小学时的数学成绩则根本不在意。

文字表达也是如此。作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没法像日常说话那样用肢体语言加以辅助,也不能使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技巧,但是,它的强项是逻辑严密、表意精准。而且还可以创作出超越日常的诗性话语,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要把文字的这些强项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智活动。只要把文字的强项充分发挥出来了,那么,写作就成功了。

怎么样才能把文字的强项充分地表现出来呢?这就需要严逻辑来“救驾”了——写作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很多时候,文章的逻辑性比文采还重要。没有文采,语言平淡,虽然也严重影响表达效果,但至少还能让人明白你的意思。可是,如果你的文章没有逻辑,思维混乱,那读者看了之后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退一步说,你即便能把事情说清楚了,但只要在文字逻辑上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就总会让读者感觉到特别别扭。不信,请看下面的例子——

如果你妈让你去超市买东西,她对你说:“你去买一斤芹菜,牙膏再买两个,瓜子你看着买两袋。哦,对了,洗发水要买一桶。另外再买一斤土豆。黄瓜如果新鲜也买一斤。别忘了买洗面奶。哦,对了,还有薯片。”

这段话你听完之后什么感觉?我估计绝大多数人还没等走到超市,就忘了该买啥了。

如果我们把这段话换作书面语(假设是妈妈给孩子写的一张便条),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请看——

孩子,请你帮我去超市买三类东西:蔬菜、零食和洗漱用品。蔬菜你就芹菜、土豆、黄瓜,每样各一斤,买的时候看看新鲜不新鲜;零食买瓜子和薯片;洗漱用品买两管牙膏、一桶洗发水和一瓶洗面奶。

第二段话是不是表达效果明显优于第一段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就是第二段话逻辑严密,而第一段话没有逻辑。第二段话对要买的商品进行了归类,而第一段话没有归类。归类,就是逻辑的一种。该归类的时候不归类,行文就缺乏逻辑。缺乏逻辑,文字就会给人以颠三倒四、信息杂乱之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聊天,往往是边想边说,想的时间又比较短,所以,人们面对面聊天时往往会出现逻辑不够严密的地方,而且话题还经常转移。可是,写文章就不能这样。写文章是对内容进行充分梳理、思考之后的精准表达。写文章没有面对面聊天那样的时间压力,作者可以前思后想、反复斟酌,所以就能够而且也应该做到逻辑严密。哪些内容是并列关系,哪些内容是因果关系,哪些内容是递进关系……这些都要想清楚,写清楚。哪些话先说,哪些话后说,哪些信息可以省略,哪些信息需要强调……这些也需要用严密的思维逻辑去考量。

动用逻辑思维,表明作者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和分析。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智力投入,无疑会使表达更加高效。人的思维天生具有发散性,有逻辑的表达,就是要从天马行空的想法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再组织语言,条分缕析地加以呈现、论证。做到这一点,是作者对读者的基本义务和起码尊重。对此,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作者)说:“文章不但应该做到能清楚地表达你的思想观念,而且能让读者在接受观点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威廉·明托教授也说:“写作时,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挥着千军万马,排队通过一个每次只能过一个人的狭隘关口;而你的读者则在另一边迎接,将部队进行重新编队和组织。无论主题多么庞大复杂,你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如何在文章中做到逻辑严密?这里给大家介绍三个小技巧:1.宏观层面,搭建好文章的逻辑框架;2.中间层面,理清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3.微观层面,注意遣词造句的逻辑连接。

先说文章的整体框架。写文章像盖楼房一样,都得先有整体的框架结构。楼打算建多少层?建好之后大体什么样?这得有设计图纸和效果图,然后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写文章也一样,文章主要表达什么思想?内容分几个部分展开?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需要布局谋篇,说的就是这个。在宏观上搭建好逻辑框架,相当于为写文章做好了顶层设计。有了这种宏观上的逻辑框架,整篇文章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文章的体裁不同,所使用的逻辑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正面分析、反面分析)——总结论点三大块;记叙文多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清起始、过程、结果(偶尔用倒序、插叙等手法)。而如今大家经常在公众号上看到的“爆款文”,最常使用的结构是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先描述一个场景,引出一个痛点话题;

第二步,针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第三步,正面论述这个观点——小标题加案例;

第四步,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加案例;

第五步,总结这个观点的现实价值;

第六步,给出具体的行动建议,呼吁大家去做。

自媒体写作常用的文章结构,是众多自媒体人从大量写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它非常符合“屏读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它本质上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结构的一个升级版,也可以说是议论文写作在公众号上的一种转化、发展。

说完了文章的整体框架,再说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素材是构成文章的一个个信息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必须要有逻辑关系,否则,文章就“散”了。文章素材之间常见的逻辑关系是以下几种: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我们只有搞清了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按照恰当的方式来安排素材,才能使不同的素材各安其位,密切配合,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最后要说的是遣词造句上的逻辑连接。遣词造句是文章最微观、最具体的部分,但它同样不可忽视。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遣词造句就是文章的细节。再好的顶层设计都需要具体操作去一步步地实现,整篇文章的逻辑严密必然体现在每一句话的逻辑严谨之上。

当然,文学性强的写作可以使用象征、跳跃等修辞技巧,这些表达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惯常逻辑。可是,作为修辞技巧,它们符合文学的审美逻辑,所以本质上仍然是符合逻辑的。而且,不同的文体,对语言文字的逻辑要求是不一样的。写诗歌不能使用论文那样的语言,写小说也不能使用工作报告那样的语言。所以,写作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刻板的一成不变的语言逻辑,不过,每一种文体都有它所要遵守的语言逻辑。

就普遍的写作规律而言,语法就是最底线的语言逻辑。如果写的句子都不符合语法,那么大概率也就违反了逻辑。这一点无需多说。此外,我们要在行文中做到逻辑严谨,还应特别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那么、然而、即使……这些词用得准确,语句的逻辑性就会有很大保障。这是一个小小的技巧,不过在具体写作中很管用。

结束语

这篇文章是由林少波先生的一句话引发的,请让我们重温那句话:“快时代要有慢哲学,浅时代要有深思考,碎时代要有严逻辑。”

需要强调的是,时代趋势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同时,与趋势对抗也是一股力量。两种力量相生相克,才能让时代发展得更加健康、稳定。

这样的时代,我们其实特别需要慢哲学、深思考和严逻辑。在众人随波逐流的时候,如果你能逆风前行,那么你就会与众不同,成为魅力十足、闪闪发光的人;如果你能在写作中践行慢哲学、深思考和严逻辑,那你的文字也会变得魅力十足、闪闪发光。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