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林少波先生说:“快时代要有慢哲学,浅时代要有深思考,碎时代要有严逻辑。”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今天的时代就是快时代、浅时代和碎时代。高铁和飞机能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抵达远方,互联网技术让两个人不见面就能在线上聊天,阅读更是进入到了碎片化的“屏读时代”——人们已然习惯了在手机屏幕上读各种“鸡血”和“鸡汤”,而对纸媒和书籍则敬而远之。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有自己的慢哲学、深思考和严逻辑。这一点在写作上体现得更明显。愈是在快时代、浅时代、碎时代,我们的写作越需要慢哲学、深思考和严逻辑。
写作中的慢哲学
先说慢哲学。对写作者而言,慢哲学首先是一种心态,那就是不能浮躁,更不能急躁,要甘于寂寞,能沉下心来,坐在书桌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写作。要做好长期、持续书写的准备,并把这种日复一日的劳作当成生活常态。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要是真正做到并非易事。原因可能在于,很多人过分强调了写作者的天赋因素,而忽略了耐心、坚持的巨大力量。在我看来,后者对于写作者的成败极为关键,起码与天赋同等重要。一个人即便拥有很好的写作天赋,如果后天的坚持和努力不够,那他的天赋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来。一个人要将自己的写作潜能激活,并充分地发挥出来,那断然离不开长期的写作操练,而这种操练绝不是三天五日就能完成的。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太多的人愿意挣“快钱”,都想着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更高的回报。其实,快速变化的时代依然有不变的真理:靠长期的努力去提升自己,永远是最稳妥最靠谱的成长之路。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也说:“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所以,对于想努力提升自己而又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的人,一个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学写作。原因很简单,其一,写作能磨炼一个人的耐心,并激发其创作潜能;其二,写作对你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帮助,甚至能让人终身受益。

对于写文章,中国人有一句俗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板凳要做十年冷”,这何尝不是写作者所需要的慢哲学?而且我还有一个观察,很多人都已经坐了十年冷板凳了,从小学读到了大学,甚至是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写的文章依然啰哩啰嗦,根本做不到“不写一句空”。所以,我们在写作中提倡慢哲学,就是提倡一种长期主义:不要总想着速成,要通过持久的努力做“时间的朋友”,让岁月见证我们慢慢的成长与进步。
以写一本书为例。还没写过书的朋友,一般都会认为写书很难,必须是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才能胜任。其实,写书没那么难。我可以给大家算一笔帐:你每天写500字,坚持一年,就能写18万字。一年之中,你休息两个月,写300天,那也是15万字,这些文字足够出一本书的了。写500字,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个人即便再忙,我相信每天也能挤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写这个动作本身而言,每天写500字绝对不是一个多么大的工作量,但是日积月累地做一年,成果就很可观。我写《极简中国史》的时候,每天大约写2000字,一周写10000字左右,这个工作量也不是特别大,顺利的话,我通常一上午就能完成当日的写作任务。用了4个月的时间,我写完了这本书。
我觉得,在写作中践行慢哲学,就是要写作者有一种重视累积、长期坚持的心态。日积月累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写一本书,我们也不用着急。我们需要做的是,制定好规划,安排好节奏,然后,每天按计划推进。虽然每天的推进速度并不快,但日积月累下来,我们的写作效率并不低。
作家的写作状态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作家是“爆发型选手”,他们可能很长时间不写作,但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不可遏制,写得又快又好。莫言就是这个类型的作家,他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常常是一天写一万字左右,一两个月就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这样的写作速度当然是非常快的了。不过,更多的作家是“稳定型选手”,他们几乎天天写作,每天或每周都会有一定的写作任务,他们不让自己每天写得特别多,也不让自己每周写得太少,更不允许一周不动笔。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是这个类型的作家。他几乎每天都跑步锻炼,也每天都要求自己写满十页稿纸(大约4000字)。这种有规律、稳定输出的写作,也能让一个作家非常高产。
不论是哪个类型的作家,写作都是“慢功出细活”。“爆发型选手”虽然看上去写得很快,但下笔之前,他们已在心中酝酿、构思了好久;“稳定型选手”刻意把写作安排得非常有规律,为的是调整好自己,以一种从容不迫的身心状态去对待写作。这种把写作当修行的做法,体现的更是一种慢哲学。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觉得用“稳定型选手”的方式进行写作更容易操作,尤其是对初学者。原因在于,初学者的表达欲望往往没有成熟作家那么强烈,所以,不容易找到不可遏止的“爆发”状态。如果非要找到灵感迸发的状态再写作,那么,最大的概率就是一直不动笔,写作一事彻底荒废。写作中有灵感当然是非常好的,可是,灵感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等有了灵感再去写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书写中增大获得灵感的几率。对此,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说:“你不能等灵感来找你,你得拿着棍棒去找它。”
我们提倡在写作中践行慢哲学,绝不是鼓励写作者搞拖延,迟迟不动笔。恰恰相反,慢哲学提醒我们,写作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迅速做出“写”这个动作,并且高频次地强化这个动作。我们不用把一篇文章完全想清楚了再写,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想法、思路。只要写了下来,哪怕最初写的只是只言片语,它们往往也会“推”着我们写出一篇文章。
写作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果只在大脑中构思,很多问题老是想不清,而一旦启动了“写”这个动作,原本混乱的大脑也随着一个字一个字的书写而变得清晰起来。所以,治疗写作拖延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写”,往往写下了第一句话,接着就能写出第二句话,写出了第一段,就会有第二段,写出了几段,再加工加工,就能写成一篇文章。有人说,“写”永远是写作者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没错。
那么,一个想学习写作的人,如何练笔比较高效呢?“写”的密度和强度又该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我教写作的经验和对大多数业余写作者的观察,我建议先从片段练习开始,即,你不用每天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先写片段即可。比如,学习了景物描写的方法,那就用一两周的时间,每天都写几百字的景物描写;学习了对话描写,那就每天写几百字的一段对话。这样,每天的写作难度都不大,写作任务也不重,容易坚持下来。初学者,坚持下来最重要。
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写作水平提高了,再尝试去写整篇的文章。即便能写出像样的整篇文章了,也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定每天2000字或4000字的写作要求,这样的目标一般人是完成不了的。对于大学本科生或水平相似的写作者,我觉得每周能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就很不错了。每周写2000字,一年坚持写50周,一年可写10万字,成果也比较可观。
在写作中践行慢哲学,还要克服“玻璃心”,练出“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来的,他写过一本书就叫《钝感力》。所谓“钝感力”,指的是“迟钝的力量”,也就是一种能从容面对挫折和伤痛的能力。渡边淳一本人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渡边淳一在书中“现身说法”,讲了一则他和早年小伙伴一块写作的经历。年轻时,渡边淳和一个小伙伴一同学习写作,这个人比渡边淳一还有文学才华。作为文学新人,他们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经常遭遇编辑退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渡边淳一的小伙伴过于敏感,经受不住退稿的打击,“因过于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而渡边淳人本人则有钝感力,他遭到退稿也不气馁,仍然坚持写作。最后,渡边淳一成了日本非常著名的作家。
渡边淳一说:“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讲了这么多写作中的慢哲学,我们不妨套用一下村上春树的句式进行追问:当我们在谈论写作中的慢哲学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慢哲学中的“慢”到底指代一种怎样的精神特质?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的一个说法非常有启发,他说:“只要动用了足够智力的东西,都能打动人。”在写作中使用慢哲学,就是要在写作中“动用足够的智力”。动用足够的智力,需要时间的慢慢发酵,也需要写作者个人的长期积累与坚持。“慢”就是给写作者留出宽裕的时空,为的是让他们笔下的文字摆脱奴性和俗气,拥有神性的力量——真正美好的文字,虽然没重量,但掷地有声;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即便是在黑夜也能散发出恒星一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