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写作锦囊丨怎样写出金句

金句让人过目难忘,极具传播性。因此,凡是写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笔下能多诞生一些金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金句呢?我在这篇文章中就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表面上看,金句展示的是作者文采斐然的文字功夫,可实际上,诞生金句的底层逻辑是作者善于处理复杂信息能力的一种语言外化。我们要想写出金句,光从语言辞藻方面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传播的一些基本规律,然后主动地利用这些规律,升级思维模式和表达模式。

我们写文章也好,发表演讲也罢,核心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外界传递信息。既然是向外界传递信息,那我们就希望传递出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什么样的信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

我先告诉大家结论:具体的有画面感的信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单的信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意外的信息能给人有深刻印象。

知道信息传播中的这一规律有什么用呢?答案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如果我们写文章时能自觉地让文字符合具体、简单、意外这三条原则,那么我们的文章就会富于文采,让人过目难忘。

具体怎么操作呢?也有三个写作技巧,针对具体,我们要学会的表达技巧是:细节优于概念;针对简单,我们要学会的表达技巧是:简洁胜于周全;针对意外,我们要学会的表达技巧是:意外强于平常。

细节优于概念

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件事:某地发生了地震,政府组织救灾。救灾很成功,然后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到灾民的安置情况。救灾的官员说:“没有一个灾民病死,没有一个灾民饿死。”

同样的意思,救灾的官员也可以用另一种表达:“到了夜晚,每一个灾民的头都可以放在了柔软的枕头上。”

两种表述,哪一种更能打动人心呢?显然是后者。原因就在于后者有“灾民的头放在柔软的枕头上”这个画面,这个细节特别能打动人心,它比“没有一个灾民病死,没有一个灾民饿死”更能让人动情。我们说的话、写的文章只要能让他人产生情感共鸣,那么传播效果就肯定差不了。

著名的演讲家和作家几乎都是善用细节的高手,比如,马丁·路德·金就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细节,请看——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说最核心的诉求是争取黑人的权益,即反对种族歧视,让黑人和白人拥有平等的待遇。假设他在演讲中去掉了大量的细节,转而大谈特谈为什么应该人人平等、人人平等有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那这篇演讲还有如此重大的感染力吗?显然不能。

概念虽然可以诉诸人们的理性,但在传播的过程中远不如细节更能打动人心。如果只使用概念,而不动用有效细节,那么文章或演讲就会言语乏味,空洞无力,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还可再举一个例子。美国曾组织过模拟法庭来做实验,专门测试细节的力量。法庭要判的是一起双亲争夺小孩抚养权的案子。母亲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自然要陈述自己如何爱孩子。这时出现了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母亲说我非常爱孩子,每天晚上陪着他刷牙。第二个版本,母亲说我非常爱小孩,每天晚上都拿着米老鼠的牙刷陪着他刷牙。第二个版本只多了米老鼠牙刷一个细节。但这一个细节对陪审团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会被这个细节所打动,支持法庭把孩子的抚养权判给母亲。

反过来,孩子的父亲要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他则要设法证明母亲不够爱自己的孩子。这时父亲的陈述也有了两个版本。第一版本说,有一次这个孩子摔伤了,但是他的妈妈却没有出现,是护士阿姨给孩子涂的药水;第二个版本说,有一次这个孩子摔伤了,但是他的妈妈并没有出现,是护士阿姨给孩子涂的药水儿。红药水打翻了,滴到了护士阿姨的裙子上。第二种说法只多了“红药水打翻,滴到了护士阿姨的裙子上”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却具有极大的力量,它能让陪审团成员对这个妈妈的印象比较负面。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细节在表达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细节不仅能胜过长篇大论的乏味说教,甚至能胜过千军万马。再勇敢的千军万马也会消散于漫长的历史风尘之中,而一段饱含感人细节的语言,则可历久弥新,被人反复咂摸。

简洁胜于周全

很多人写文章时总喜欢追求周全,希望面面俱到。这种思维模式看似无比正确,其实大错特错。原因很简单,第一,面面俱到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其二,写文章也没必要面面俱到。

为什么呢?我们仍然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写作这件事之所以发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作者要向读者传递信息。作者是信息的发布者,读者是信息的接受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等,即作者在某个领域内掌握的信息(比如专业知识)要远远高于普通读者。传播学有一个原理:当交流双方出现巨大的信息差时,最核心的问题不是你说得多全,而是对方能记住多少。

因此,信息发布者最该做的并不是把某一领域的所有信息原封不动、毫无保留地“灌输”给接受者,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通过精确筛选,将接受者最想知道、最该知道的信息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衡量传播效果的好坏,应该以接受者的良好获得感和体验感为标准,而不是以发布者“灌输”信息量的多少为标准。

举例来说,一位物理学家写文章向公众普及量子力学的知识,他在文章中引用了100个物理学公式,但因为讲得太难,公众一个也没记住,传播效果依然是零;反过来,他在文章哪怕一个公式都没引用,但他讲清了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及发展历程,让读者对量子力学产生了兴趣,那他这篇科普文章也是成功的。科学普及也好,文史普及也罢,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引发公众的喜爱之情和浓厚兴趣,而非一下子让公众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此外还有一点也必须知道,那便是:任何一位作家所写出的内容,总是远远少于他所知道的内容。这就是写作中的“冰山效应”。冰山浮在海面之上的部分,只占整个冰山的1/8,剩余的7/8则在海平面以下。一位作家,他写出的作品就是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只占他心中所思所想的一小部分。可是,如果没有潜藏在海平面以下的7/8托底,那么海平面以上的1/8都显示不出来。由此可知,我们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传达给别人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

放弃了追求周全的思维定式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写文章的正确姿势:追求简洁。简洁,才能聚焦重点;强化了重点,读者才能有收获;读者有收获,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达成。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看当年美国登月计划的两种表述——

第一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高度团结的合作与充满战略优势的设计,取得全球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

第二种,我们的目标是,未来十年,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再把他活着带回来。

两相比较,哪个表达效果好?显然是第二种。原因就在于第二种表述简洁有力,容易被人记住,极具传播力,而这句话正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的。

意外强于平常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平常常的句子往往打动不了读者。这个时候就要打破常规,动动脑筋,写出有意外感的句子,通过制造意外,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鲁迅就写道:“在我家的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鲁迅先生这么写,就比直接写“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效果好,因为读者感到了意外。有了意外感,读者就格外关注这句话,直到最后记住了它。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是“制造意外”的高手,比如他说:“令她反感的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戴着的漂亮面具。”他还说:“表面是清晰明白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这些句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金句,就是因为它们“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有人可能会问:想写出有意外感的句子,有没有什么窍门?

有。这个窍门就是学会逆向思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正常的惯性思维,我们写作时一旦打破惯性思维,使用了逆向思维,往往便会受到奇效。比如,莎士比亚写道:“他的聪明好像只有一颗芥末的种子那么大,要是他会思考,一根木棒也会思考。”你看,他借用“聪明”去形容一个人“笨”,效果就比直接写“笨”精彩很多。

美国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中说:“我希望你们常常遭遇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样你们才明白公平正义的价值;我希望你们受到背叛,这样你们才能学到忠诚的重要;我希望你们偶尔会感到孤独,这样你才不会把朋友视为理所当然。”如果作者不运用逆向思维,而是直接说:“我希望你们明白公平正义的价值,希望你们学会忠诚,希望你们珍视友谊。”那表达效果就要差很多。运用了逆向思维,就有了强烈对比;有了强烈对比,就极具感染力。

作家刘瑜写过一篇散文叫《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小布谷是她的女儿),这篇散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作者写这段话同样运用了逆向思维,先有一层祝愿,再假设一层否定,最后再追加一层祝愿,这样的结构,通过否定反而强化了肯定,远比直直地写祝愿要有力得多。

我自己也用逆向思维写过句子。我写历史普及读物,也做一些文史讲座,经常遇到读者问“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若展开讨论比较复杂,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清。于是我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只有用深情目光凝视现实的人,才能倾听得到来自历史深处的遥远回声。”我动用“凝视”和“倾听”这两个日常动作,把“现实”和“历史”两个时间上对立的概念紧紧地串连起来,一句话浓缩了很多内容,也传达了我对历史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解。我后来在讲座和新书发布会上多次引用这句话,每次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图书签售时,还有读者特意要我把这句话写在书的扉页上。


最后,我们再强化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怎样写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金句?请记住三条写作技巧:细节优于概念,简洁胜于周全,意外强于平常。掌握了这三条,你也可以写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金句。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