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书生笔谈|生活的童年和心中的童年

进行稷下创新写作课程《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教学时,在讲到“写作的心法”时,我告诉大家,要学会把读者的思维模式转换到作者的思维模式之上。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和书籍,要善于研究作者是如何写作的?基于此,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次作业,要求各位选择一篇(部)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析作者是如何搜集素材、整合素材,并最终完成创作的?作品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你又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

一周之后,同学们交上了作业。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用心地写了作业。通过作业,我初步了解了各位同学的阅读状况和写作水平。我感到惊喜的是,一些同学的优秀作业,其文笔之优美、赏析之精准、结构之完整,已然超越了课堂作业的水准,而成了一篇篇赏心悦目的文章。

然后我就想,这些好文章仅仅被当作一次普通作业,仅仅在课堂上和班级微信群里分享一下,是不是有点可惜?能不能让更多的人读到这些文章?于是决定在“文化体验与传播”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辟一个新栏目,择优发表写作课上同学们的优秀文章,于是就有了:书生笔谈。文章的作者均是稷下创新写作课上的同学,他们所写的内容也与课堂所授的内容有关。

——郑连根

《城南旧事》:实际的童年终会过去,心灵的童年却可以永存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在成长过后的疲怠感中,突然,回想起小时候?

记得第一次翻开《城南旧事》,还是8岁的小娃娃,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一个叫林海音的台湾女作家,不知道北京在哪儿,也不知道到哪儿去找新帘子胡同,只是满心满眼喜欢书上的插画,还有那个和我名字相近的英子。

第二次翻看,是在初中,课本上的选文再次提醒了我,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始终清晰地记着那滚烫的烤地瓜、那朵很好看的玉簪花,还有病榻前爸爸对英子忍住的泪水。

其实,这是本应是全书的最后一篇,前面的五篇分别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和《驴打滚儿》。

可惜的是,最不想看懂的故事,往往最无奈,再期待的结局,终究,也不会圆满。

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从小南门唱戏谋生的小桂子,她们生活在同一座小城,可在错过的时间缝隙里,从未相逢,骨肉相离。我心疼那个说到养小鸡时灵动的小姑娘,心疼她过早承受成长的痛楚,心疼她从未感受过母爱的滋味;我也为秀贞心痛,彼时,她也不过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命运让她与思康相遇,可她和他,终究沦落尘世之下。

若是母女相认那一刻便是终局,多好……

我多希望自己也能像英子一般发一场大病,忘记故事残忍的末尾,甚至希望也能有人骗骗我,秀贞和小桂子早已离开了北京,还找到了思康,一家三口,幸福,圆满。

后来,英子遇到了故事里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一个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的男人。他是善良的吧?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喜欢和孩子说话的人能有多坏;可他也是“坏人”,偷东西的人的确是他。也许,在英子捡到铜佛时,一切便已注定了。成人世界里,规则很简单,偷东西的当然是坏人,可我始终为这个“坏人”不值,甚至埋怨英子为什么要带来便衣警察,如果,我是说如果,没有弟弟,没有什么家庭责任,他是不是也能去看看海,看看自己的理想呢?一定比现在快乐。

接下来离开的是宋妈,一位为了儿女更好生活付出一生的母亲,英子那时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陪着英子长大,又陪着弟弟长大,付出爱与真情,可她心里惦念的一双儿女一个早逝一个被卖掉。就算宋妈天天去城墙根底下,那个小板凳,到最后,还是没有人坐。小毛驴驮走的不仅仅是宋妈,更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母亲,她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

第三次读到,是在大学,我才明白作者为何要写下这一篇篇浸满悲情的故事。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也会又来,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因为想念,所以不想忘记。

整本书的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线性的,以成长为题,集合小英子童年的五个故事。深层结构则是林海音内心情感的表露与寄托,通过小说里人物不断的“离开”,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两层结构互补,故事才得以完整的表达与阐释。

在艺术表达上,《城南旧事》有着独有的特色:其一,绵厚的女儿情结。驴打滚儿追忆了因家境窘迫到城里做奶妈的宋妈的故事。她忍受了思念的痛苦,而自己的孩子们也在无爱的贫苦中丧失。这是林海音的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其二,悲剧色彩。每段故事里在乎的人,都会离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其三,独具特色的乡愁。书中,很少看到家国建构和宏大叙事,林海音透过自己作为女性的视角,书写了女性在乡土世界的成长,并以女性生活领域里琐碎却真实的日常生活题材,解构了以男性的家国情怀为代表的故乡叙事传统。

可怜再也忘不掉,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那一家人的平常日子,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看着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她一直在告别,秀贞、小桂子、年轻人、兰姨娘、宋妈还有爸爸,熬过悲欢离合,然后长大。

整本书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看似是对小人物的刻画,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历史面貌。当小英子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美好愿望都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的童真纯善显得那么孱弱。悲声萦绕于文字间,无往不复,难以淡去。

从理性角度,《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大多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悲剧。封建伦理逼走了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也有各自的心酸与痛楚,但在我看来,全书主旨并非是对旧社会的批判,它只是以一颗少女童心折射出那个时代一些底层人物的光芒。

无论我读多少遍,这本书还是会让我流泪,透过英子,让我在人生某个时刻突然忆起童稚时的自己,然后满面愧疚,对不起,没能变成那时想成为的人,终究,还是世间一粒微尘。

我们当然在长大,可是,为了适应世俗陈规,为了变成熟,那些童真的触角,早已被我们自己磨掉。世界再不是童年时所想,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丑陋,那些曾经认为美丽、珍贵的东西,那些曾经在乎的人,一点点抽离,直到再也抓不住。所以我明白了林海音的写作初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才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城南旧事》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横向看写童年,纵向看写成长。

童年走完了,我们也变成了大人。

教师点评

宋英姿同学写的是她对林海音《城南旧事》一书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将自己的成长和小说所描写的人物成长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三次读这本书,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体悟和收获,娓娓道来之中,饱含真切的生命感受和灵动的文字表达。再加上《城南旧事》是一部文学经典,值得向更多的人推荐,所以,我选择用宋英姿同学的这篇文章作为此栏目的开篇之作。

 写作是一种能力,特别需要实操训练。写作的相关知识、技巧,需要同学们通过练笔才能掌握;而同学们写出的好文章,也需要发表平台,以获得相应的鼓励和反馈。

衷心祝愿写作课的同学都能妙笔生花!希望这个栏目能得到大家的喜欢,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写作、爱上写作,让写作为自己的成长、发展“赋能”。


插图:关维兴   绘本版《城南旧事》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