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鼓励大家在家进行创新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稷下创新课程《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任课教师郑连根先生,为了给大家指点迷津,继续推出写作锦囊专栏。希望足不出户的你也拿起手中的笔,我手写我心,多多进行文学创作。
新燕啄春:稷下创新写作课程的心法分享
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春季学期延期开学,高校师生紧急启动网络课堂。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和写作者,我也有幸成为高校教师线上直播教学的一分子,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受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邀请,我于上学期开设了“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的课程,这是山东大学所设立的一门稷下创新荣誉学分课,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的分支课程,针对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开设这门写作课的主要目的,是想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希望通过“以写促学”的方式,让青年学子能就中国符号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本,进而探索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是一名写作者,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出版了《极简中国史》《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帝国青春期》等十几本书。自己写作是一码事,给别人讲写作又是另外一码事,因此,当置身三尺讲堂,以讲课的方式分享写作理念、知识和经验时,我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对写作和写作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我觉得有必要用文字把自己关于当代大学生写作的一些思考凝固下来。于是,2020年的春节,伴随着疫情期间或忧或喜、或激昂或沉寂的心绪,我写下了这组关于写作的文章。这个系列的文章尽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我仍希望和居家抗疫仍坚持学习的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为大家的课堂互动增加一点语料,为课下的自主学习增添一些思考的凭藉和参考,成为线上课堂和线下阅读之间互动、互补的桥梁。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爱好写作但是没能选上这门课的同学能读到这些文章。而我,无论是作为写作课的老师,还是作为写文章的作者,都愿意做一个真诚的分享者。
上面这段话算是开场白,是一段背景介绍,下面是该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作家有两条命——写作的心法》。
周迅有一次在《圆桌派》中提到,奶奶去世的时候,她非常悲伤。不过,就在彻骨悲痛之际,她的心底还是涌出了一个声音:一定要记住这种感受!以后演戏的时候会用到。周迅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演员,她的这种做法堪称演员的的典范——身为演员,就应该时时刻刻为演戏做准备。只有如此用心,才能尽可能地将平常的生活体验转化为高超的演技。
电影《1942》中,张国立饰演的财主在逃荒的路上对长工说:“我们还得去陕西,在陕西站住脚就好了。我知道怎样从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财主。那时咱们再回来……”这段话可以说是财主的心法。都已经逃荒了,曾经的财主还能信心满满,原因就在于他掌握了从穷人变成财主的核心密码。他知道,只要按照这套心法去操作,他终有一天还会成为财主。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写作有没有心法?写作的心法又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写作也有心法。这心法就是将常人的思维模式调整到写作者的思维模式上。如果你让我讲写作的具体技法,我可以讲出N多条;可如果你让我讲写作最底层的心法,那我就只有这一句——我知道这句话很简单,很朴素,不够鸡汤,也不够鸡血。但是,它是我写作的真实体悟。如果你还能想起“大道至简”的道理,那么,我也请你相信这个心法。有时候,一句朴素的真话,其营养就足以胜过所有的鸡血和鸡汤。
作家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说来也很简单,作家就是时刻准备着写东西的人。因为要经常写作,所以他们就在生活的时时处处格外留意,留意那些可能成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景与情、光与影,以及喜悦与忧伤。
举例来说,普通人与家人一起逛公园,秋日的阳光很明媚,公园里繁花似锦,一家人玩得很高兴。中午吃了一顿大餐之后,就快快乐乐地回家了。事情到此结束了。但是写作者不一样,他也与家人一起逛公园,可是他在逛公园的时候就比普通人多用心。他会仔细观察各种花卉的色泽,用心感受秋日的阳光打在叶片上的光影变化;他还会动用嗅觉,闻一闻或浓或淡的花香;他还会动用听觉,听一听树上的鸟鸣;遇到不认识的花卉,他可能还会掏出手机扫一扫,搞清它们的名字,观察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总之,他会尽可能仔细地去观察,尽可能用心地收集信息,然后还会想:这样的景色,如果让我来描写,该怎样写?如果写一篇小说,安排男女主人公在这样的公园里初次相见,那我该怎么描写?如果安排男女主人公在公园中分手,那又该如何描写?以前读过的经典著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桥段?人家是如何处理的?还可以怎样处理?等等,等等。
再聚焦一点,普通人在秋日的公园里看到百日菊和秋英开在一起,非常漂亮,可能会赞叹一声:“哇塞,这花开得太美了!”然后呢?也许就没有然后了。写作者就不一样了,他在赞叹百日菊和秋英的美丽之后,还会在心里想:我该用怎样的句子来写出这两种花开在一起的美丽呢?他开动脑筋,展开联想,斟酌字句,最后想出了这样的句子:“百日菊和秋英开在一起,就像两个笑语盈盈的闺蜜一起享受着美好的秋日时光。”甚至,他怕时间一长会忘记,还特意把这句话记在本子上。是的,你们猜的没错,这件事就是我干的。
再比如,普通人读小说,往往是为了看故事,看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可是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在读故事之外还会思考:这部小说哪个地方写得特别好?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普通人在大街上听到一段有趣的对话,可能在心里想的是:这两个人真好笑,说的跟相声似的。然后,就一笑而过了。一个写作者则可能回家就把这段对话记在了本子上,作为写作资料库中的一个鲜活素材。
这就是写作者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生活中时刻不忘写作这件事,在普通人常常会疏忽的地方,他们会用写作者的视角仔细加以打量、审视和思考。对此,美国女作家纳塔莉·戈德堡说:“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后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写作者与普通人的不同地方,在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通过分辨、加工、重塑等方式创作为作品。”
“一切法从心想生”,写作的心法也不例外。说到底,写作的心法也是“用心”——把心思用在写作这件事上。只要善于“将心注入”,心里时时想着写作,念着写作,那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就能将常人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写作者的思维模式。
一旦完成了这种转换,也就意味着你已经踏上了写作的快车道。此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安心地享受写作带给你的种种收获——包括快乐与痛苦、寂寞与成长以及他人的赞美与诋毁、理解与误解……而所有的这一切,均是写作者的宿命,你要视为理所当然并甘之如饴。

郑连根,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
主要著作有《极简中国史》《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帝国青春期》《先秦诸子》《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等十余部,其中,《春秋范儿》获2015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极简中国史》获2017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且版权已输出英、阿、俄、哈萨克等多语种。长期进行文史写作,并在网络平台讲解传统经典,擅长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普及与传播。
《极简中国史》
全新视角书写的精简国史读本,打破传统史观的道德评判枷锁,理清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清我们走过的路并窥探远方。
《帝国青春期》
帝国像人一样,也有懵懂、莽撞的青春期。这时,他还没有清醒的定位、清晰的自我认知。从秦始皇到王莽,帝国体制走过了自己的青春期。翻阅这段历史,就理解了帝国体制的性格和脾气。读懂这段历史,就能明白数千年的文化何以生生不息。
《春秋范儿》
春天来了,花开枝头,秋天到了,果实累累,这是自然界的春秋。春天辛勤播种,秋天喜悦收获,这是农民的春秋。《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人与事》作者(郑连根)通过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学术人物、历史片段的描述与剖析,提炼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是读者能够深入的感受来自历史的传承与魅力。
《战国派儿》
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灵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以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型,历史由此更加鲜活生动;以历史的经验关照当下,现实由此更有对比度与大景深。读这本《战国派儿》,您的心灵也会时不时地有所“震颤”,没错,那正是作者想传达出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特有的相似、错位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