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学会写作,热爱写作,坚持写作,最核心的意义就在于,写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写作能促使我们进行更好的心灵修炼。
——郑连根
我在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开设“中国符号的转化与写作”这门课已经一个学期了。开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讲课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新的体会。作为一名写作者,我觉得有必要用文字来沉淀一下自己的思考。
开设这门写作课的初衷,是为了传播传统文化。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开设这门写作课,也算一次新的探索。开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希望通过“以写促学”的方式,让青年学子能就中国符号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本,进而探索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这个学期,我收获了很多惊喜。同学们提交的作业质量很高,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同学们提交的写作大纲和样章更是让人有惊艳之感。感谢基地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使我有机会“操刀”这样一门带有创新性的写作课;感谢同学们的勤奋学习与积极参与,你们给了我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特殊快乐!
这一个学期教写作课的经历,也使我对写作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提及写作,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或者联想到“有文采”“有天赋”的一些著名作家,联想至此可能还没有太大问题。不过,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一想就容易出问题:“写作太难了,我不是学写作那块料儿,当不了作家。”这个想法可就大错特错了。
写作绝不仅仅是作家的特权,任何人都有写作的潜能。只要能意识到这种潜能,并不断地开发、使用这种潜能,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可能。但是,若一个人一开始就认定“写作太难了”“我当不了作家”,那这种畏难情绪也足以让人与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失之交臂。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中断过写作,写过各式各样的文体,出版了十几本书。我对写作的认识是:写作是一片无比广阔的海洋,海洋之中鱼龙混杂。有巨大的鲸鱼和鲨鱼,也有数不尽的小鱼小虾。写作的门槛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只要肯于进入并在里面不断地游来游去,寻寻觅觅,你就总会有所收获。
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是:不要把写作神秘化。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是:拥有写作能力越来越重要。
创业者写上市计划书需要写作能力,公司职员写一份活动方案也需要写作能力;公务员写工作汇报需要写作能力,大学生写一篇演讲稿也需要写作能力;天文学家写科普读物需要写作能力,医生向公众普及养生知识也需要写作能力。我们的青年学子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当然更需要写作能力。
可以说,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当今时代,任何一位想向公众普及文化、分享观点的人,都需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就说:“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有两个能力,第一是写作,第二是演讲。”
既然写作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心地研究写作的教法和学法。我们一方面要让写作教育与时俱进,以回应社会对写作能力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通过教学实践告诉人们:写作的领域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写作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它是一项任何人通过学习都可以掌握的能力。
写作应该走下神坛,更接地气。
接地气的写作会让一个人遇见更好的自己——他即便写不出名垂青史的伟大作品,也能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再往深处说,写作还是一件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学会写作,热爱写作,坚持写作,最核心的意义就在于,写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写作能促使我们进行更好的心灵修炼。与完成这一核心目标相比,其余的都是副产品。
在我们精雕细刻、字斟句酌地写作之时,写作本身也在一点一滴地雕刻着我们。就像一个雕刻佛像的匠人,他们在用心雕刻佛像的漫长时光中,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温柔,面容更加慈悲。
写作是一个长长的链条,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作家就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又一环,他们环环相扣,构成了异常丰富的文化谱系。伟大的事业召唤着优秀人才的加入,优秀人才的加入会使伟大的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写作者的行列中来。因为你们的加入,本来已经谱系丰富的文化事业会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