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学生讲中国故事】天下面塑出穆李 非遗传承谱新曲

    本学期末的压轴课,是一场文化沙龙——对话艺术家。基地为我们请到了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济南面塑传承人、面人李第五代传人李咏梅老师。

    李老师立于台前,神采奕奕,气度不凡。我曾见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有的仙风道骨笔墨丹青,有的披头散发轻抚丝弦。联想包容细腻的面,我本以为面塑艺术家会像弥勒佛一样。可李老师却显得干练而认真。看到李老师的作品后,我豁然开朗,面塑其实要在细微处做文章,不沉下心来细细打磨,是绝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的。核桃壳里,神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方寸之间,西施衣带飘飘、仪态万千。

    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面塑的历史和当今发展现状,同学们积极提问,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文化传承方面的疑惑,老师都耐心解答。 面塑艺术在我们心中,渐渐从模糊遥远变得清晰而生动。

   

    李老师带来了她自己的几套面塑作品,作品人物大多是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这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的面塑小人儿非常吸睛,大到动作、形态,小到眉宇、眼神,甚至飘带的弧度、衣服的褶皱,每一处都被刻画得细致完整、细节一丝不苟。垂钓白发老翁的笑颜与跃起的鲤鱼相得益彰;嫦娥仙子的飘带透着写意的风采;核桃壳中微缩的莲叶荷花与少女娇羞姿态竟然也清晰可辨……正所谓“天下面塑出穆李,沉浮兴衰有几许。批刀起落鱼出水,骨簪刻成小儿女。巧手捏出花含笑,雀欲振翅人欲语。鬼斧神工藏不住,非遗传承谱新曲。” 李老师告诉我们,为了让作品更具创新性,她经常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以获得灵感。

    “虽然面塑看起来精巧细致,但是它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却十分寻常。”李老师说着,将材料和工具一一展示给我们:小拔子、小梳子、小剪刀、几根细细的铜丝和纸条,还有几个用生粉和糯米粉和好的面团。铜丝用来固定飞起的衣带,为了解决铜丝过于纤滑的问题,需要用小纸条在铜丝上轻裹一层。小拔子用来刻画面塑细节,很多面塑人物的面部细节和神采就是靠它来完成。小梳子可以压出面人儿的头发和衣服的褶皱。小剪刀作为辅助性的裁剪工具使用。

    老师认真回答了来自同学各方面的提问:面塑可食用吗?面塑用什么来防止腐坏?面塑的颜色是用什么染的……大家兴致勃勃地提问,老师一一进行解答。“我们做面塑用的面团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先把生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和好,然后放入锅中蒸一段时间,添加防裂材料后再进行砸揉,最后拿出来再混合一定比例的甘油,和至光滑。”面塑原材料的制作过程复杂严谨,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李老师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改进。这样的面能够保证面塑几十年不腐坏,用来做面塑能够更细腻地勾勒出人物复杂的细节和面部神韵。它的这种优势是市场上其他替代材料(如太空泥、橡皮泥等)所不具备的。可见,要想真正做出好艺术品,就得具备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和操守。

    学习基础知识后,接下来就是初步体验制作面塑。PPT上已经出现我们这节课的课题:茶趣——用面塑手法做出一套茶具。我最深的印象是,李老师的手很有力,一捏一揉之间,游刃有余;一搓一拧之中,神乎其技。动作之快让投影机都无法捕捉,屏幕上出现一道道残影。面团看起来软,其实一点都不服帖,调色混合时,我作为一个男生,用尽全力,红黑之间仍泾渭分明,而老师三下五除二,就能混合为砖红色。我由此知道,面塑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茶具的制作相对于做人物要简单一些,我们选定了各自的模板,就开始按照老师教学的步骤制作了。有些手艺看着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涂润手油、上手醒面、揉圆、搓条、压扁、穿铜丝……在老师手掌心里服服帖帖的面团在我们手上却像一团不听话的泥,裹到模具上不是短了就是细了,要不就是薄厚不匀,远远看着还挺好看,近了一瞧,却能令人捧腹大笑。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完成了自己的面塑作品,有淡青色的圆茶壶,有素白色的方茶壶,有高仿汝窑盖碗,有远观以假乱真的紫砂茶杯……我们的作品不甚精致,却也充满了创新意味。

    课程结束时,我们再一次感叹面塑艺术的神奇,于方寸掌心与十指翻飞之间塑造逼真细致的形象。面塑有趣又好看,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享受。作为常见的民间艺术,它十足亲民,材料平常工具也寻常,平时看得过年也用得;作为最具观赏性的艺术之一,它又有点高冷,谁都可以上手,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得精致。就像孩童也可以用面团捏出图案,但只有苦练数十年的艺术家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对话艺术家的课程沙龙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的收获却是很大的。仅仅两课时的时间,我们就在李老师的对话及示范下不仅对面塑有了深刻的了解,还亲自动手制作了别具一格的面塑茶具,这种体验感和快乐无可比拟。通过体验和对话,让我感受到艺术家对民族工艺传承的情怀——他们常年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平凡的东西创作出了非凡的艺术。

    在收获快乐之余,更多的是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面塑及其他民间传统工艺?我们又应该如何尽我们的努力使这种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与弘扬?面塑也正在面临被其他材料取代的危机,却依然可以保持生机与活力。李咏梅老师说,他们面塑艺人也在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面塑的创新发展之路。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