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我通过面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志愿者。此刻回到宿舍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中开始闪现作为志愿者的忙碌与收获,从一名初来乍到的“新人”,到能够接待参访的讲解员,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文化传承。
接待前的准备工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日常我们看到摆放整洁的教具,其实背后是各种“吹毛求疵”的准备。走一会儿,小跑滑一会儿,推着小推车上下就是咱们志愿者的日常“热身”,上下搬运的可能是边角要特别注意,不能沾染墨迹的生肖拓片,也可能是背部起球携带了点小灰尘,要翻到正面使用的毛毡。

我一会儿摆弄着上面绑了朵红色大花的编钟编磬,想象自己是千年前意气奋发的“高渐离”,敢与荆轲和而歌。一会儿又轻抚着石碑,开始准备拓印工具,又冥想以为自己是身处无人碑林的世外高人。这些都是讲解前的必须准备。
预约参访的群体按时到来,看着刚进场馆的同学用新奇眼光打量着场馆的一切,像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想去望一望,摸一摸,也一如第一天来此的我。

简单总览整个基地模块后,我们会一同怀着敬畏之心向孔子像行拜师礼,端正身姿,敬拜对手后激烈投壶。我们会仔细聆听千百年前的金声玉振,也挽起袖子,小心翼翼地学习碑拓,为用力不均、着色不匀的作品轻声叹息,更为最终成型的独属于自己的作品振臂欢呼。
我会静静地陪着他们练习书法中简单的一撇一捺,再关切地问他们缺不缺纸,加不加墨。看他们似有不舍地离开,听到他们简单地道一声谢谢就很开心。

再剩下我们抱着满满一缸的墨笔,一路小跑去把洗手池变成洗墨池,躬着腰把不小心洒在地上的墨迹一点点仔细擦去。关掉最后一盏射灯,向里望上最后一眼,轻轻关上门。
我已渐渐习惯了基地里的隐隐墨香,习惯了一张张笑脸望向用手比划,奋力讲解的自己。看着天边的夕阳流云,我轻轻揉揉眼,伸长脖子望向知新楼上的最高点,心里静默一句“明日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