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学生讲中国故事】凝神静气学技艺,自强不息呈作品

    25楼的展厅的教具陈列整齐,我匆匆赶来的急躁在熟悉的古韵古香中一扫而光。走去课堂的过程中,我逐渐回忆起了上堂课的内容,与之一同出现在脑海的,是单孟渤老先生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

   

    课桌上已经摆满了简单却透着笨拙之气的工具:厚度不凡的黑瓷板、大号耳罩、胡萝卜状的绿皮电磨笔……把玩一阵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几幅作品,多是人物速写,间或有一些动物形象。看着那样细腻的笔触,我们难以把这样精致的作品和笨拙的“胡萝卜笔”联系在一起。

 

 

    单老师不失时机地把我们的思绪从作品拉回到他手中方方正正的黑瓷板上。他告诉我们,这和家里的瓷砖在烧制时有温度差别,为了有黑白的强烈对比和灰色调的自然过渡,以及正合适的厚度和硬度,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筛选。我知道老先生与刻瓷艺术结缘的经历,所以瓷板的一次次筛选过程在我脑海中与老先生的形象自动重合。

 

    单老紧接着开始给我们讲解拿刀的力度和下刀的角度。投影之下,电磨笔缓慢移动,凝神静气的不只是他,还有我们,仿佛我们也正在进行刻制。不过,如此紧张的时刻没有持续太久。一个“自强不息”的“自”字在投影下逐渐成形,拓印上去的雄浑气质也没有失真。这个字开启了本次课堂的奇妙旅程,我们也行动起来,开始自己第一幅瓷板画的创作。

    电磨笔的角度和拿笔的力道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困难。单老在同学之间来回走过,悉心指导,不合适的地方在他眼中总是无处遁形。很快,我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我想,人对艺术的贡献不只在于创造和传承。更重要的,通过单孟渤老先生,我感受到好的文化所营造的氛围是舒适而愉悦的;而这种舒适和愉悦,更是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力量。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