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学生讲中国故事】刻刀手中握,倾盖已如旧

    或许不同艺术形式之间都是相互吸引的。比如,幼时学习美术的经历让我对《刻瓷艺术与文创实践》这门课一见倾心。

 

    这次是第二次来到课堂了。不同于上节课所用的白瓷盘,单老师在这次课上创新性地使用了黑瓷板作为雕刻原料。黑瓷板表面的黑色釉区别于白瓷器的釉。白瓷器的釉是高温釉,在1200℃以上的温度下烧制,硬度很高;而黑瓷板是低温釉,在11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较之白瓷器的釉更软,如果把握不好刻瓷的力道便很容易出现崩瓷的情况。经过此番原料使用的创新,成本降低但是难度有所上升,对我们的刻瓷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孟渤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刻瓷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又耐心讲解了在黑瓷板上进行雕刻的技巧,并予以示范。我们跟随老师的节奏,也逐渐进入状态。电磨笔缓缓移动,勾线和填充在固执的瓷板上交叉进行,板上釉仿佛不甘于从母体脱落,但随着均匀平滑的白底逐渐出现,瓷板上的青白对比明显昭示着成功的结果。


   

    不过,雕刻过程中不总是愉悦的,有时需要费心斟酌。比如电磨笔刻掉的黑釉会挡住复写纸和定妆粉留下的拓印痕迹,擦拭的次数一多,拓印痕迹也会逐渐淡去。这对我们的耐心和细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需要大面积填充时,我也深切体会到了平头钻的顽皮,它并不是那么容易驾驭,因此不少细节的呈现也出了瑕疵。但总体而言,这仍然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不总是顺利的,前人的传授与后人的发扬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希望就如这门课带给我的惊喜一样,我也可以回报给它同样的惊喜。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