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写在开学前 ——忆《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艺术)》课堂

近日天气逐渐凉爽,我突然意识到夏去秋至,马上新学期要开始了。作为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艺术)》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一的我,即将迎来新一学期的学生。上个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时光仿佛还在眼前,一幕幕回忆随思绪飞荡,最终落到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考堂上……

因为课程具有动手参与、沉浸体验的特点,所以我平时很少看到所有学生安静下来奋笔疾书的样子。联想起大家平时课上的活泼我不由得想到“动如脱兔,静若处子”这个词语。一学期下来,年轻人们带给我们的课堂很多惊喜,比如说那个充满灵气的姑娘马一宁。她是化学基地班的同学,细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每次文化体验成果制作时都像一个精灵,活跃且投入。书法课后,她在班级群里共享了一张自己的对联作品——“银锌钠氟镓铪镁, 铼𨭎锝金砷钪钛”,也就是“迎新纳福家和美,来喜得金身康泰”的谐音,不仅表达了新春祝福,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专业身份,实在是妙啊!

结课之前,我和大家一起回顾学期初第一堂课上提出的让大家思考的关于中华文化及其传承传播的三个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再来思考——或许短短一个学期并不能找到标准答案,但是大家已然和学期初的时候有了很大变化。课堂讨论非常热烈,结束时大家还振奋不已且若有所思,意犹未尽。下课铃声响起,大家并没有马上离去,马一宁给我递上了一张小纸条,上面赫然画着我上课的模样,神韵俱存。


之后,班长、数学系的张浩鑫同学在群里感叹时光匆匆“”“哎呀,不想结课……还想上……”“总觉得没上够……”

是的,光阴似箭。随着岁月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汉语中的一些比喻之精妙。确实,一个学期转眼即逝,学生们都在感叹时间太快,我又何尝不感到光阴的匆匆呢。好在,老师与同学们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收获。


成人礼的课程安排,在整个学期中是一个转折,就好像成人礼这一仪式本身是人生成长的转折一样。大多数学生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洗礼,完成了一次情感和思想的蜕变。哲学社会专业的罗雨笛,专业知识扎实,成人礼课程之后的某个下午,她提出要来采访我,做实践调查。我们相谈甚欢,她告诉我说,作为仪式司礼官,她本来没有抱着被成人礼打动的心态,没想到自己会被带入,她惊讶于自己心灵上的感受和变化,这也是很多同学的心声。学生一遍遍询问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发挥了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实施了什么“魔法”。这个很有思想的姑娘,最终选择了研究这个文化现象来作为她人类学课程学期作业的内容。她还告诉我,因为这个课程,她突然意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的她,曾经因为看不起家乡那些濒临灭绝的语言和文化而拒绝亲近它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决定从假期开始就回到大山里,走近那些最接地气的文化,担起传承传播它们的义务。我心甚慰。开学初提出的问题,好像并没有在最后一节课得到标准答案,却在学生们的思想与行为中找到了回应。

成人礼中的“冠者”郭辛凯,在参与成人礼体验时,刚好是他生日前后,所以整个仪式过程对他而言,充满了神圣与感恩。在他后来的感言中他写道:“父母永远不会说的一些东西,在这次活动及反馈中,让我想通了一些。”对于文学专业的他而言,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似乎更顺理成章一些。除了平时言谈举止彬彬有礼、透出儒雅气息外,在课堂上,他又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开朗。于是,在京剧课堂上,他作为学校京剧协会会员侃侃而谈;在传统乐器课上,他拉起京胡有板有眼。

杨晨是化学基地班的同学,缄默少语,但是把求是求真的科学精神带给大家。在节庆文化课上,他旁征博引,以理工男的钻研与认真精神,对端午节庆中的“菖蒲”和当下人们混淆的“石菖蒲”做了详尽细致的阐释与对比。杨晨这种精神带动了大家,班级群里很快掀起了一股端午节庆文化知识的大汇总。

今天没有来参加考试的同学是梁轩。事实上,他不用参加考试,因为是大四的同学,由于毕业时间和课程考试时间冲突,在学期初被迫退课了。然而,他几乎每次课都到场旁听。他也曾和我聊到这个课的理念和意义,觉得课程学习让他思考了很多,觉得曾经“高高在上”、“与自己无关”的文化原来“可能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觉得“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摆在博物馆里欣赏的,而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他认为当代社会很多断裂的文化“捡回来比较困难”,但是“开设这样的课程就是一个好的尝试”,能够对青年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他说“老师们能把课开起来”,让他觉得很“感动”。其实我要说,学生们能够课程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我又如何不感动呢!

学生们对课程的理解并不止于此。张浩鑫曾经用一句话概括课程:“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思想为魂”——用历史的视角,借艺术的魅力,以丰富我们的思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陆续开始有答完试卷的同学了。他们轻轻地收拾好东西,把座位规整好,一个一个把试卷交到我手中,然后跟我挥手告别。透过教室的玻璃门,看着他们一个个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心中不禁感慨。我期待也希冀,当这些年轻人身负一个学期所学,走出这座高高的知新楼时,他们面对生活中所遇见的任何文化现象时,观点和态度与他们走进这座高楼时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丝丝不舍,一个学期下来,20来人的小班制,以及大量的小组协作学习,使得大家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校区但相处融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蕴含着一种氤氲的温馨。

热情的济南女孩李颂华走出玻璃门的时候,回头冲我笑了,那个笑容让我似乎回到了中国画体验的那天。由于体验时间有点紧张,紧接着还有一个平行班要继续上课,课间十分钟对于要收拾画材、布置教具的我来说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完成画作。

于是,我安排后一个班的同学先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发展与特征。正讲着,见前一个班的同学们陆续从体验教室离开。我目光抬起的时候,见李颂华冲我微笑并给了我一个OK的手势。等到带着后一个班的同学进入体验教室的时候,桌子上的画材整齐干净得就像我当天上课之前准备得一模一样。我心中不禁涤荡着一种被学生照顾的温暖,脑海里一直浮现李颂华临走的那个微笑。那个微笑和离开考场的这个微笑那么的相似,那么有辨识度,那么让人一见就烦恼尽扫。

教室里还在答卷的同学慢慢变少,关于他们的回忆好像一帧帧照片,此刻被串联起来,在我的脑中闪过。李忆这个小姑娘每一堂课都用她求知的眼神仰望着我,为了完成京剧课上在T恤上画脸谱的体验作业,她中午好几次不休息跑来画;王靖雯同学好几回下课了不走,一定要和老师聊一聊,或者到我们上过课的地方拍一拍“抖音”,跟我说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考试时间快要结束了。教室里还坐着两三位同学,其中一位从容地抬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她叫冯天予,一个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同学,不但会拉二胡,还喜欢书法与绘画,对于色彩的渲染有着执着的偏爱。在我们班的微信群里,常常能够看到冯天予同学的各类课堂之外延伸的作品。原来这样的同学同样是对学习和考试也很专注执着的同学,在考场上不急于交卷,一遍又一遍的查看自己的试卷。

“同学们,考试时间到了……”听到这句话,最后这几位同学开始起身收拾书包。待到同学们都走了,冯天予走上来,把试卷递给我,并笑着说:“老师,我用试卷的草稿纸为你、为我们这个课写了几句话……再见啦,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看看的……”然后翩然而去。我打开她的试卷,上面赫然写着“亲爱的***老师……”,原来在学期的最后一课,你们又给了我一个惊喜。

这无数的惊喜,好像是星星之火,又像是萤火虫,亮晶晶的,带着理解与传播文化的希望,飞出教室,飞出这大楼,飞向广袤的天地之间……

更多体验课堂与学生感悟

漆器制作体验

建筑课斗拱体验

中国结制作体验

中式艺术生活体验

学生感悟

作者:陈鹤龄
打印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