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一柄刻刀走蛋壳,小锤还能敲细瓷 ——体验基地“依于仁,游于艺”文化沙龙侧记

终于又盼到了基地的开放日主题文化活动。自从上个学期选修了基地的《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课程,我便成了基地的“铁粉”,时刻关注基地的课程和开放日活动。看开放日海报,今天是与非遗文化的亲密接触,我早早便来到活动地点。

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先生站在前面,背后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品;特邀嘉宾单孟渤老先生满头华发,这与从网上看到的黑发是不一样的,大概是岁月的替换罢,像极了秋天第一场霜;先生带着眼镜,架在鼻梁之上,齐镜框处是两道长寿眉,业已花白,与发色呼应;微微可现脸上岁月痕迹,眼角皱纹倒是添了几分慈祥,也许是这几道皱纹,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说来也巧,前些日子去趵突泉,在临近北门的非遗展览馆看到过单老师的作品和简要介绍,就在一进门口的最显眼处,有刻瓷和蛋壳雕,想来是真不可思议,刻瓷人物神形并茂,蛋壳雕像分毫不差,叹为观止,无法想象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才能做出这种作品。可能是命运的眷顾,这次要见到先生,亲身听先生的讲座,心中自是充满了欣喜的——终于能够一睹这双神奇的手和仰慕已久的人了。

单老师回忆起往昔,认为他最初对艺术的执迷,源自于那个年代的济南大观园。上世纪50年代的济南大观园既集结了京剧、相声等传统曲艺,又有供人品鉴的古玩字画摊,还有各路民间艺人汇集,可谓文化荟萃、艺人竞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观园是单孟渤每日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他常常流连于这个热闹的地方,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先生是“半路出家”痴迷于此的,一开始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的他,本该是一名医生,可让世人熟知的却是“双料”非遗传承人这个标签。光听自然是不能够满足的了。既然已经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了大师,即使不能亲眼看到创作过程,能够一睹作品真容也足够令人欣悦了。蛋雕和刻瓷两种艺术,在他手中被刻画得出神入化。先生背后桌子上,放的都是作品,讲到动情处,先生会立刻转身拿出作品来给大家传阅着看。印象最深的是有铅笔雕刻,被雕刻成为一个链子,环环相扣,言语不可描摹其状;还有在黑瓷盘上无数下敲击出来的爱因斯坦肖像画,眼神尤为真实,以手触之,粗糙处深浅不一;还有蛋壳雕,八骏全图和历任美国总统像自不必说精妙绝伦,单是那个大蛋壳套小蛋壳就足以折服众人,作品传阅所到之处,观赏之人唏嘘惊叹,猜想如何做到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看过网上许多网友发出感慨:再也回不到那个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了……说实话,我以前也是很赞同这个说法的,羡慕那个时代,羡慕那个北平,羡慕那个出口成章的大师时代。然而,随着思想的成熟和个人眼界的拓宽,我的想法却发生了改变。我想,凡是能潜心攻坚的人,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便是走在“大师”的路上,而每个普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有这种“即凡而圣”的人生追求。

而今,基地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大学课堂,对于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青年学子而言,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单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事业的专注与坚持,更是对思想境界的提升,对人生情怀的洗礼。

作者:2015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魏可禹
打印 | 分享 | 收藏